-
国家重点实验室干果研究团队在Food Chemistry发表山核桃研究论文
近日,国家重点实验室干果研究团队(黄坚钦教授课题组)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Food Chemistry(IF=7.514)发表了题为“Analysis of lipidomics profile ofCarya cathayensisnuts and lipid dynamic changes during embryonic development”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解析了山核桃胚发育过程中油脂及脂质组分的动态变化,系统阐述了脂质类别和脂质分子数目,深入研究了脂肪酸组成,为山核桃健康功能因子的挖掘提供理论依据。山核桃(Ca...
2021-09-10 -
国家重点实验室森林生态研究团队发表高水平论文
近日,Global Change Biology(IF=10.863)在线刊发国家重点实验室森林生态研究团队题为“Differential effects of altered precipitation regimes on soil carbon cycles in aridvs. humid terrestrial ecosystems”的研究论文。该文阐述了陆地生态系统中干旱区和湿润区土壤碳循环过程(碳输入、库和输出)对降水变化(降水增加或减少)的差异化响应行为。全球变化生态学领域顶级期刊Global Change Biology在全球气候变化...
2021-09-06 -
奋进新时代,做科研路上追梦人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202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结果,林生院宋新章教授获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这是我校首次取得这一突出成就。为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做好“传帮带”,提升我院青年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和水平,助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8月26日下午,林生院举办国家杰青宋新章教授科研工作经验交流座谈会。学院党委书记郑炳松、学院相关负责人、人事处相关负责人出席会议,学院近3年新进青年教师参....
2021-08-31 -
《农村信息报》:年度碳排放碳汇怎么算? 浙农林大科研团队在余杭测得“零碳村”
村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年会排放多少温室气体?村里的上万亩毛竹林一年能吸收多少二氧化碳?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普通村民能做些什么?近日,浙江农林大学的专家团队在成功编制全国首创村级碳排放碳汇测算方案的基础上,依托无人机遥感技术等科技手段,通过穿竹林、走乡村,科学计算出杭州市余杭区百丈镇二氧化碳的吸收量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据测算,森林覆盖率达91.6%的百丈镇半山村堪称“零碳村”。所谓“零碳村”,就...
2021-08-23 -
新华社:浙江农林大学专家科技赋“碳”农产品,引导公众助力碳中和
近日,杭州市临安区太湖源镇雷笋种植大户林汉良培育出的“天目水果笋”,有了一张新的身份证:碳标签。碳标签上的信息显示:每公斤“天目水果笋”可固碳45.53克,这也证明植种“天目水果笋”就是为碳中和做贡献。林汉良培育出的“天目水果笋”,甘甜爽脆、可去壳生吃,不光口感上佳,还是“固碳高手”。根据浙江农林大学提供的技术测定,“天目水果笋”碳排放值为-45.53g/kg,按目前产量推算,每亩“天目水果笋”每年可固碳237.9...
2021-08-23 -
国家重点实验室竹子研究团队在Food Chemistry发表雷竹笋研究论文
近日,国际知名学术期刊Food Chemistry(IF=7.514)在线发表了国家重点实验室竹子研究团队题为“Integrative transcriptomic and metabolomic data provide insightsinto gene networks associated with lignification in postharvest Lei bamboo shoots under low temperatur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提出低温可能通过直接抑制,或通过诱导茉莉酸合成来间接抑制木质素合成基因表达,进而降低采后雷竹笋木质化来延缓其衰老。竹...
2021-08-23 -
我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2项 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取得新突破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202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结果。我校共有62项课题喜获立项资助,资助直接经费总计2867万元,立项数首次突破60项大关。与2020年集中接收期相比,获资助项目数增加了6项,增长率10.7%,资助经费增加545万元,增长率23.5%。立项数列省属高校第7位,资助经费列省属高校第5位。今年,我校首次获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标志着我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新突破;立项面上....
2021-08-21 -
绿色农药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工程主体结构顺利结顶
8月5日,伴随着最后一方混凝土的浇筑到位,总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的绿色农药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工程主体结构顺利结顶。副校长胡祖吉,基建处、林生院相关负责人,绿色农药2011协同创新中心教师代表共同前往绿色农药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工地进行现场指导。在施工现场,胡祖吉代表学校向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表示感谢。他指出,主体结构结顶是绿色农药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建设的重要节点,标志着工程项目建设已经取得了阶....
2021-08-06 -
生物质功能材料研究团队指导本科生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
近日,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应用化学专业17级本科生吕柏文,在郭建忠教授领衔的生物质功能材料研究团队的指导下,以第一作者在国际著名期刊《危险材料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IF= 10.588,中科院一区(TOP期刊)上发表题为《一步水热炭化竹粉、丙烯酸和过硫酸铵制备羧酸根丰富水热炭高效吸附亚甲基蓝》(Efficient adsorption of methylene blue on carboxylate-rich hydrochar prepared by one-step hydr...
2021-08-05 -
全国农业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委员会2021年年会在我校举行
8月2日,由中国农业科技管理委员会、全国农林高校社科管理协作组主办,我校和临安区人民政府承办的全国农业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委员会2021年年会暨第40届全国农业高校科研管理研究协作组会议、第十一届全国农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论坛在东湖校区召开。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田见晖、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唐冬寿、临安区人民政府副区长高吉亚、中国农业大学科研院常务副院长杨富裕出席会议。校党委书记沈满洪以专家学者身份作学术....
2021-08-03 -
中国工程院咨询项目“我国棉区乡村振兴绿色发展与现代化战略研究”结题会议在我校召开
7月28日,中国工程院咨询项目“我国棉区乡村振兴绿色发展与现代化战略研究”结题会议在我校召开。中国工程院喻树迅院士、张新友院士、李培武院士、胡培松院士,中国工程院左家和副局长,我校副校长吴家胜以及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浙江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新疆农科院、山农省农科院、湖北农科院、辽宁省经济作物研究所、湖南省棉花科学研究所等单位3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吴家胜代表学校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出席和对项目给...
2021-08-03 -
我校教师受邀参加第二届茶树生物学大会并做大会报告
7月23-24日,由安徽农业大学联合中国茶叶学会主办,安徽农业大学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安徽省实验室、茶与食品科技学院承办的第二届全国茶树生物学大会在安徽合肥隆重召开。来自国内50多家科研院所的36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部分专家、学生通过腾讯会议线上参会。我院茶学专业王玉春副教授受邀参加本次学术会议,做题为“炭疽病与茶树互作机理”大会报告,并荣获青年学者报告奖二等奖。...
2021-07-27 -
学校获批浙江省首批省级标准国际化示范单位
日前,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公布了我省第一批省级标准国际化试点、示范和培育基地名单。我校获批成为省级标准国际化示范单位。标准国际化试点、示范和培育基地是浙江省推动创新构建新发展格局,激发市场主体标准创新活力,提升我省国际标准话语权,贯彻《浙江省实施标准国际化专项行动计划(2020年-2022年)》要求的一项重要举措。浙江省首批共确定了19家示范单位,我校为两所获批的省属高校之一。近年来,浙江农林大学着力围绕...
2021-07-22 -
我校3位教授在浙江农业科技大会上获表彰
7月20日,浙江农业科技大会在杭州召开,会议表彰了一批省农业科技突出贡献者和先进工作者。我校斯金平教授获农业科技突出贡献者,并在会前受到了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袁家军,省委副书记、省长郑栅洁的看望慰问。宋丽丽教授、宋新章教授获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二十年来,斯金平教授针对铁皮石斛结实难、发芽难、种植难等产业“卡脖子”问题,逐一解决了“组培快繁”、“目标育种”、“目标化合物动态变化规律”、“近野生...
2021-07-22 -
环资学院在生物炭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不同表面功能的生物炭在固定土壤钒并降低其植物有效性方面的潜力尚未被研究。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浙江农林大学土壤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团队与韩国高丽大学Yong Sik Ok教授、德国Wuppertal大学 Jörg Rinklebe教授合作研究了不同剂量(0、2.5和5%)稻壳和木质生物炭对钒 (3750 mg kg−1)污染土壤(酸性)中钒的分馏、转移和植物吸收的影响。结果发现施用高含氧官能团的木质生物炭,在2.5%时可使土壤中水溶性钒降低46%,交换态钒减少32...
2021-07-05